那個「唯一」的文組生 — 如何學以致用,走進科技大門?(上)

--

【🔍#人社百工圖25】

黃令名 / 七年級生 / 科技業、中研院博士後研究

📖清大人社系畢業

📖清大社會所畢業

📖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畢業

我從國中開始就想要走文組了,但從高中開始,一直到博士班,我待的地方都是重理工輕文的地方。台中二中、清華大學、竹科到喬治亞,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,重點是我居然還沒有變工程師貢獻國家…

因為意外,所以與清大相遇

說起關於高中自己的志向,令名看著我們,語氣堅定。「我算是滿早就確定要走社會組的,但一路走來也滿奇妙的。」高中念的是重理輕文的台中二中,卻早早就懷抱著關於一類組各種多元的志向。「因為當時本來的想法是說,未來就念歷史系啊、新聞系、大傳系之類相關的科系。因為那個時候的自己也比較文青一點嘛、愛寫文章,想說一定要往這個方向走,覺得當記者、當新聞工作者很過癮啊,可以看到很多故事寫很多文章維生,然後自己也有一定的影響力。」

面對高中升大學的考試時,令名是當時教育體制變革下的學生。「和一般考大學的高中生一樣,我也會有我的弱項。」說起當年如何進入清大,令名用大男孩似地微笑娓娓道來。「除了國英數社自學科篩選的考量外,我高中的歷史老師用他自己的學習經驗鼓勵我選擇清大。」清大歷史所開設的中學教師學分班,讓令名透過老師的經驗間接一窺了清大的大觀園。這對於當時的他來說,無疑是人生一個轉折。

在尋覓未來學校的出路時,同時意外發現清大人社這個科系,有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程修課選擇,心中原本對於一類組的既定科系範疇開口,又撐開了一些。「那時候就覺得,不然可以來試試看,因為這樣也等於是說就是各種的興趣可以兼顧啦,覺得是一個可以嘗試的選項」令名自在地與我們對談,關於當初在大學選擇上思考歷程的種種;對於當年的少年來說,何嘗不是一個坦蕩而勇敢的選擇。

「偶然性」的延續與實驗

順利入學後的令名在清大求學過程的起步難免受到質疑,

「要去念清大的時候,所有人都跟我說,你怎麼會去念一個理工學校?」

當所有環境中的聲浪都直指這樣的刻板印象時,令名提出一個與他人不同的觀察。「一開始還是直覺清大就是一個培養竹科工程師的地方。結果不是,這個學校比我想得更複雜。」

「清大的人社院裡面的資源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豐富,這是當時一開始沒想到的。進來以後才意識到老師的人數有這麼多,也都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師。」

記得當時因為清大歷史所間接影響,而進入清大,令名也與我們分享他在聽聞後的實踐。「歷史所的張元老師當時很有名,我大一大二上修張元老師課的時候,還會有記者跑來在他中場下課的時候採訪他,然後大家再回來上課這樣子。」

身為人社系的前幾屆學生,在學習歷程中,令名指出一個關鍵詞「自由」。

「很多的東西全部都自己來,例如我們這屆男生,打系隊大一的時候就跑四五個系隊、籃球也打足球也踢、壘球也打,什麼都去這樣子。」

「啊我們是創立人社營的這一屆,那時候真的滿驕傲的。其實當草創科系的成員也不錯,很多事情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,是很棒的經驗。」

「當時只有六個學程,後面新增文化研究跟性別學程,我選文化研究的理由是因為修台文所的課,可以看到很多小說、文學作品,我就覺得好快樂喔,同時也是對文化研究有點興趣,但後來當然因為慢慢接觸到科技與社會,自己覺得更喜歡科技與社會方面的東西。」

點火:理工大校中的理想與熱情

談起人社學生都需要面對到的專長選擇,令名用真誠坦蕩的眼神看著我們,侃侃而談。「那時候大一二我就就知道自己要選社會學了,但第二專長還不確定該選擇什麼。那時候有點想選歷史,上完張元老師的課,覺得歷史很不錯,但又覺得好像少了一點什麼,可是即便到現在我對歷史的喜好還是沒有變。」

「一方面透過修課的探索,也是發現做社會學也可以做歷史,人社的好處就是除了社會學導論以外,還有經典閱讀這種從特定領域切入剖析的課。」

在慢慢形成自己興趣的同時,也可以看出令名的開放心態與好奇心,不斷支持著他在學習這條路上走出自己的風格「我大一覺得社會學有興趣,大二更深入學習。因為大二上吳泉源老師的科技與社會導論,才發現 — 哇原來科技、產業的東西也是可以這樣談。」令名認為他從中學習到的觀點是,社會學不是只有追求分配、社會正義、對抗歧視這些主要訴求,「原來還有這麼一大塊科技加經濟產業的東西是很重要的。但我們社會組長期以來的觀念是:『經濟是經濟,科技是工程師的事情』,其他人不要碰。」原來社會學是可以介入並穿梭在其中的,這些事物有可能被重新定義與結合。

每個場域都有自身的限制,如何「突圍」才是重點

除了課業內的探索,同時跨足課業外的嘗試。令名在學時期擔任清大社會所老師吳泉源的研究助理。在吳泉源老師的科技史、產業社會學、科技與社會研究專長培養下,自然對自己的興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。「因為自己是傳統產業養大的,所以對工廠、對傳統產業本來就是很有感覺,因為那是我長大的地方。所以就跟著吳老師去看那些網球拍的球場阿、那個工廠阿,做那個合金的工廠這樣跟著一起去跑,到處拜訪公司這些東西,整理逐字稿,這是當時我生活很重要的一個部份。」

時值龍應台來到清大教課,拋出「思想沙龍」的構想,希望透過人文講座、網路論壇,引介科學思辯精神與全球視野,在清大打造台灣北部的一個重要的「文化支點」。令名擔任清華思想沙龍團隊的文字總監,對於身為人文社會學系大三、主修社會學的他來說,「如何以知識連結社會」就成為自己的行動綱領。

「從辦活動的過程中,看到了竹科工程師對知識的渴求,有些人每場演講都到,每次的演講都舉手發問,讓我發現思想沙龍推出後,清大的形象不該只是理工學生與實驗室而已。」

人社不是必須要有龐大使命感,關鍵在於「自信」

「我們沒有餓死,我們也正在改變台灣社會。」

問起想要獻給現在人社學弟妹們的留言,令名坦然地說。希望現在不論是在清大人社的學弟妹們、抑或是其他在台灣相關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習的學生,對於自己、以及所學,再多一點自信,「因為我們學長姐已經走出路來給你們看了嘛,每各個人專業上都有他的發揮之處。」

「過去我的學弟妹、你們的學長姊都曾經、或者說正在改變台灣的社會,那不只是在我們身邊看得見,還有很多在各地看不見的角落,大家都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已經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。」令名認為,求學階段對於自己沒有自信、焦慮或迷茫都是正常的,因為我們無法預見自己未來十年、二十年後的道路,相信自己的素養跟能力,是現在可以實踐的一條路。

「其實台灣的社會在轉型,會更需要像我們這樣的人,這些跡象一點一滴已經慢慢看得到了。很多的職業、議題以前沒有出現過,但現在有了。」成長的軌道曲折無法預測,但透過累積與學習,總會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
🖋匿名南瓜、匿名羊駝

採訪:匿名南瓜、匿名薩摩耶、匿名獨角獸、匿名羊駝

攝影/匿名薩摩耶

美術/匿名柴犬

--

--

人社百工圖

2019年·春天 五個清大人社的學生,試圖探索屬於人文社會學科的一百種可能,他們創立了“人社百工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