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個「唯一」的文組生 — 如何學以致用,走進科技大門?(下)

--

【🔍#人社百工圖25】

黃令名 / 七年級生 / 科技業、中研院博士後研究、

📖清大人社系畢業

📖清大社會所畢業

📖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畢業

「畢業的時候一定有就業焦慮,2005年那時候覺得台灣經濟要完蛋了,阿反正升學也不用擔心,那就繼續念好了。」(續 — )

知己知彼 — 要先知道才能打倒

大學時浸淫在知識及各種研究計畫中的令名,早早就有念研究所的打算,「人社院學士班的學制,常讓學生害怕自己比不過台政的學生,但這個知識體系沒有這麼涇渭分明,你的讀本其他學程也會用啊,真的不用焦慮。」帶著對自己及學士班訓練的信心,又面對畢業時求職不易的環境,令名正式踏上了他的學術之路。

大學時受吳泉源老師啟蒙,接觸了科技與社會領域,發現科技與人文結合的可能。碩班時令名不意外的投入科技史的懷抱,選擇了當時台灣無人涉足的題目──台北捷運。「想說自己挑了台北捷運這個東西很好很成熟,會有很多既有的素材,結果沒有一本是台北捷運歷史的東西。」碩班埋頭鑽研台北市捷運的歷史,原先以為會是一項難度不高的工作,卻沒想到素材雖多卻零碎,使得他的碩論留下許多待解的問題,也為後來出國繼續攻讀博士班的決定留下伏筆。

完成碩班學業後,令名在台中市政府任職替代役。起初,他笑說讀社會學的學生常對於官僚與國家機器有所排斥,而在那段上班地點離家只要十分鐘的時光,他最想要的也是放假。他坦言這為他日後繼續從事台北捷運研究提供了很不一樣的視野「這第一份工作對我來說是有幫助的,進去體驗觀察,看看平常社會科學要你抵抗的東西是什麼?真的是我們想的那樣子嗎?」在台中市政府的工作經驗,提供了他另一種思維方式,使得他日後從事檔案研究──無論是台北捷運或是幾年後為吳泉源老師完成IT科技史時,都更能同感公務人員行政程序的繁雜,也省下不少周旋的心力。

柴米油鹽的挑戰,促成跨界職涯

結束替代役工作退伍後,令名原想依照計畫找尋研究助理的職缺,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出國讀博,卻沒想到再度面臨「偶然性」的挑戰,整整三個月都處在失業的境況。突如其來的焦慮幾乎將他淹沒,直到恩師吳泉源老師無意間遞出橄欖枝,才使令名的情況改善。當時合勤集團下的盟創科技試圖走出新道路,透過吳老師的牽線,令名加入了新創團隊,擔任使用者需求洞察研究員。

首次踏足產業界,令名豐富的大學的經驗及知識,成為強大足以支持他的養份,成功拯救他的柴米油鹽;搭上台灣興起使用者研究的浪潮,發揮社會學擅長的訪談、溝通技巧等,他的能力在欲轉型的公司發揮了相當作用,也為他的生命歷程增添一抹不同的色彩。

在盟創科技中,令名主要負責使用者體驗、需求開發,協助後端工程師理解前端消費者的需求,連結供給及需求並加入創意,做出更符合市場的產品。「跨領域的工作一定會遇到你相對比較弱勢的地方,但就可以想一下能用什麼東西把他補起來。比如說跟要做東西的人好好溝通,換成對方聽得懂的語言,然後串聯不同部門的人,那這樣這個洞就補起來了。」人文社科乍聽之下與科技業毫無關連,但對於令名來說,哪裡都需要善於溝通的人,「就算不是專家,一定也會找到你可以理解的方式。」令名認為在科技業中,其實有許多工程師相當清楚自己產品想發展的方向,但是否是正確的方向、實際執行的效果如何、可能遇上什麼困難,這些都是人文社會科系的學生可以負責從旁協助的工作,也是人社四年的訓練帶給他的能力。

用環境解答未知

在盟創科技工作了一年,因為工作及準備出國兩件事難以平衡,令名第二年的申請滑鐵盧。訪談時他無奈地笑,誠心建議想申請留學的學弟妹,如果沒有必要就專心投入準備的工作中,不要節外生枝,那段時間對他來說可說是體力及心力上的大考驗。第三年的申請順利,考量到語言、文化、興趣等現實因素,加上人社的老師們認為美國的訓練更為紮實,讓令名確定前往美國留學,最後在四間有STS專長的大學中,選擇了喬治亞理工大學繼續攻讀科技史。有趣的是,碩論時處理的台北捷運問題,帶到喬治亞理工大學後,令名又另外加入了外交史的角度處理。在喬治亞州展開全新生活,他觀察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,如願獲得了在另一種生活的經驗。

使命感 — 我能做到什麼?

修業完成回到台灣,令名相較其他晚回來的留學生幸運,順利在中研院取得博士後研究員的工作,並回到母系清大人社任教。問起他為什麼踏足過產業界,仍想再回到人文社會學科繼續鑽研,他認為喜歡與使命感是支撐他繼續前進的重要因素。「並不是說我一直執著在做研究上,而是經歷過很多階段跟考驗後,我發現我對這個還OK、滿有興趣的,那我就繼續走。」對於令名來說,解決自己設定的疑問、訪談時和人聊天、將理解的東西寫下,這些事情是他喜愛的,即便過程中會面對許多猶豫與挫折,完成後的成就感仍可以支持他繼續前進。

「除了我真的喜歡以外,使命感是另外一個理由。碩論台北捷運的事情沒有處理完,我必須要把他寫完;再來是吳泉源老師過世,這對我的人生是很大的一個變化。」從大學開始跟著恩師吳泉源老師,令名被領進了科技與社會的世界,對學術的熱情由此點燃;老師也給予他許多關於求學與人生的方向,對他來說老師是亦師亦父的存在。在吳泉源老師過世後,身後留下許多未完成的研究及遺願,包括台灣IT產業口述歷史及他想寫的書,這些事物都因突如其來的意外而嘎然中止。

「當時在收吳老師的辦公室時,前科管院(科技管理學院)也是前工研院長,史欽泰先生就找我們談老師留下的研究遺產該怎麼辦?」對於參與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的史欽泰先生來說,做為歷史的見證人,對產業史的研究是抱有期待的,而黃令名在這件事上確實是不二人選。當時吳老師在研究產業史時,令名恰好是研究助理,對於研究進程及困難等相當清楚;且因為在科技與社會打滾許久,如何進入田野對他來說亦非難事,「整理口述資料的歷史也好,或更加發揮當時留下的東西也好,這是一個使命感。」。

做好基本,勇於嘗試,生活的精采會難以預期

在與令名對談的過程中,不難發現他是個充滿活力、非常靈活的人。他不諱言自己的個性有些「出格」,但也因為這樣的個性,讓他勇於接觸、學習許多不同的事物,甚至跨域任職需要大量創意發想的使用者研究助理。人生看起來順利又勝利的他,給予學弟妹的建議平實卻也困難,時間管理能力與抗壓力是他認為無論哪個科系都必須具備的。「這兩個超基本但通常大學生都做得很爛,但是可以磨練的。大學時候熬個夜就可以把事情做完,但現在只要一熬夜明天基本上就不用做事了;念學術的人現在的職涯也很不確定,憂鬱的色彩籠罩整個學術界,抗壓性對個人來說滿重要的。」

回望令名大學至現在博士後的生命,可以用「嘗試」二字做結。

從大學在課業上的探索、在龍應台基金會和不同立場的人工作、開啟新題目的碩論、投入產業界、出國留學等等,無一不是新的體驗。在眾多經驗中,我們看到了令名樂觀、大膽的性格,加上過去經歷培養出的彈性,使他無論在何處都能尋及自己的定位,並在其中如魚得水。令名也不斷提醒我們,在未來踏入職場後,總是要保有在學院內的理想,也別忘記批判的力道,對世界保持懷疑,盡可能在務實與理想間求取平衡。

「人社的學生不能失去活力跟戰鬥力。」

令名最後笑著做下結語。

🖋匿名南瓜、匿名羊駝

採訪:匿名南瓜、匿名薩摩耶、匿名獨角獸、匿名羊駝

攝影/匿名薩摩耶

美術/匿名柴犬

--

--

人社百工圖

2019年·春天 五個清大人社的學生,試圖探索屬於人文社會學科的一百種可能,他們創立了“人社百工圖”。